斗图在线制作网站做网站有哪些主题
第 1 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1.1 计算机网络概述
1.1.1 计算机网络概念
internet(互连网):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计算机网络。这些网络之间可使用任意通信协议。
 Internet(互联网或因特网):指当前全球最大的、开放的、由众多网络和路由器互连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,它采用 TCP/IP 协议族作为通信规则。
 从定义来看,internet 包括 Internet
1.1.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
三种组成方式:
- 组成部分(硬件、软件、协议)
 - 工作方式(边缘部分、核心部分)
 - 功能组成(通信子网、资源子网) 
- 通信子网主要负责全网的数据通信,为网络用户提供数据传输、转接、加工和转换等通信处理工作。它主要包括通信线路(即传输介质)、网络连接设备(如网络接口设备、通信控制处理机、网桥、路由器、交换机、网关、调制解调器和卫星地面接收站等)、网络通信协议和通信控制软件等。
 - 资源子网主要负责全网的信息处理,为网络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和资源共享等功能。它主要包括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、I/O设备和终端、各种网络协议、网络软件和数据库等。
 
 
1.1.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
五大主要功能:
- 数据通信
 - 资源共享
 - 分布式处理
 - 提高可靠性
 - 负载均衡
 
1.1.4 电路交换、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
1. 电路交换(必须先占有一条专用物理通信路径)
电路交换三部曲:建立连接、数据传输、释放连接
 电路交换技术优点:
- 通信时延小
 - 有序传输
 - 没有冲突
 - 使用范围广
 - 实时性强
 - 控制简单
 
电路交换技术缺点:
- 建立连接时间长
 - 线路利用率低
 - 灵活性差
 - 难以规格化
 - 难以实现差错控制
 
2.报文交换(站式传输:报文接收完整才向下一站传数据)
数据交换单位是报文,用户数据加上源地址、目的地址等信息后,封装成报文(message)。
 报文交换技术的优点:
- 无需建立连接
 - 动态分配线路
 - 线路可靠性高
 - 线路利用率高
 - 提供多目标服务
 
报文交换技术缺点:
- 转化时延高。报文接收完整才能转发到下一个结点。
 - 缓存开销大。报文没有大小限制,要求交换结点拥有较大的缓存空间。
 - 错误处理低效。长报文发生错误概率大,重传报文代价也大。
 
3.分组交换(将报文进行裁剪成数据包(Packet),每个数据包最大长度不超过 64 KB)
分组交换技术优点:
- 无建立时延
 - 线路利用率高
 - 简化了存储管理
 - 加速传输
 - 减小了出错概率和重发数据量
 
分组交换技术缺点:
- 存在存储转化时延
 - 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
 - 当分组交换网采用数据包服务时,可能会出现失序、丢失或重复分组的情况,分组到达目的结点,还要排序。若采用虚电路服务,则虽然没有失序问题,但有呼叫建立、数据传输、虚电路释放三个过程。
 
4.技术对比
当要传输的数据量很大且传送时间远大于呼叫时间时,采用电路交换较为合适。
 当端到端的通路由多段链路组成时,采用分组交换传送数据较为合适。
 从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来看,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优于电路交换,其中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时延小,适合计算机之间的突发式数据通信。

1.1.5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
1.按分布范围分类
- 广域网(WAN)
 - 城域网(MAN)
 - 局域网(LAN)
 - 个人区域网(PAN)
 
2.按传输技术分类
- 广播式网络。所有联网计算机共享一个公共通信信道。根据分组的目的地址是否为自己来决定是否接收该分组。局域网基本上都采用广播式通信技术,广域网中的无线、卫星通信网络也采用广播式通信技术。
 - 点对点网络。通过中间结点转发,直至目的结点。
 
3.按拓扑结构分类
- 总线形网络。 
- 优点:建网容易、增删结点方便、节省线路
 - 缺点:重负载时通信效率不高、总线任意一处对故障敏感
 
 - 星形网络。 
- 优点:便于集中控制和管理
 - 缺点:成本高、中央设备对故障敏感
 
 - 环形网络。可以是单环或双环,环中信号是单向传输的
 - 网状网络。多用在广域网中。分为规则型与非规则型。 
- 优点:可靠性高
 - 缺点:控制复杂、线路成本高。
 
 
以上 4 种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可以互连为更复杂的网络。
4.按使用者分类
- 公用网(Public Network)
 - 专用网(Private Network)
 
5.按传输介质分类
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,因此网络可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。
- 有线网络(双绞线网络、同轴电缆网络等)
 - 无线网络(蓝牙、微波、无线电等)
 
1.1.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
- 速率
 - 带宽
 - 吞吐量
 - 时延(发送时延、传播时延、处理时延、排队时延) 
- 发送时延,也称传输时延。发送时延 = 分组长度 / 发送速率
 - 传播时延。传播时延 = 信道长度 / 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
 
 - 时延带宽积。指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,发送端已发出了多少比特,又称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,即时延带宽积 = 传播时延 x 信道带宽。
 - 往返时延。指从发送端发出一个短分组,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。
 - 信道利用率。信道利用率 = 有数据通过时间 / 总时间
 
1.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
1.2.1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
分层的基本原则:
- 每层都实现相对独立的功能,降低大系统的复杂度。
 - 各层之间的接口自然清晰,易于理解,相互交流尽可能少。
 - 各层功能的精确定义独立于具体的实现方法,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。
 - 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,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。
 - 整个分层结构应能促进标准化工作。
 
基本概念:
- 对等层: 不同机器上的同一层
 - 对等实体: 同一层的实体
 - 协议数据单元(PDU): 对等层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。分为数据和控制两部分。
 - 服务数据单元(SDU): 为完成用户要求的功能而传送的数据。
 - 协议控制信息(PCI): 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。
 - 三者关系: 发送方: n-SDU + n-PCI = n-PDU = (n-1)-SDU
 
1.2.2 计算机网络协议、接口、服务的概念
协议: 由语法、语义、同步(或时序) 三部分组成
 接口: 同一结点内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口称为服务访问点(Service Access Point, SAP)。服务是通过 SAP 提供给上层使用的。
 服务: 下层为紧邻的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,是垂直的。
 服务原语: 上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时使用的命令
 OSI参考模型将原语划分为四类: 请求、指示、响应、证实。
 协议、接口、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:
 
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服务可按以下三种方式分类:
 (1) 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
 (2) 可靠服务和不可靠服务
 (3) 有应答服务和无应答服务
1.2.3 ISO/OSI 参考模型和 TCP/IP 模型
(1) OSI参考模型
七层: 物理层、数据链路层、网络层、传输层、会话层、表示层、应用层。
 
通信子网: 物理层、数据链路层、网络层
 资源子网: 会话层、表示层、应用层
物理层: 传输单位是比特,功能是在物理介质上为数据端设备透明地传输原始比特流。
 数据链路层: 传输单位是帧。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总是在一段一段的链路上传输的。
 网络层: 传输单位是数据包。网络层的协议有 IP、IPX、ICMP、IGMP、ARP、RARP、RIP、OSPF等。
 传输层: 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。传输层的协议有 TCP、UDP。
 会话层: 允许不同主机上的各个进程之间进行会话。
 表示层: 主要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。
 应用层: 最高层, 用户与网络的接口。
(2) TCP/IP 模型
四层: 网络接口层、网际层、传输层、应用层。
 
TCP/IP 模型与 OSI 参考模型的层次对应关系
 
第一章
 第一节试题
 
第一节答案
 
第二节试题
 1
 
2
 
3
 
4
 
5
 
6
 
7
 
8
 
9
 
10
 
第二节答案
 1 B
 
2 C
 
3 A
 
4 D
 
5 C
 
6 B
 
7 C
 
8 A C C
 
9 C
 
10 A
 
